北港油發展史

植物油在台發展史

台灣早期先住民已有由椰子殼中取得植物性油脂的方法,荷領時期,芝麻已普遍種植,當芝麻歉收時,則榨取椰油販賣,作為點燈的燃料。普遍種植芝麻,可追溯至明朝時,顏思齊、鄭芝龍等人登陸笨港(天啟元年,1621年),設立十寨拓荒開墾,將自家鄉帶來的落花生、芝麻種子播種栽培,由於氣候及土壤十分適宜此兩種農產品生長,因此在台灣生根綿延。

麻油的食用記錄,在「貨之屬」中亦有這樣一段:「油:香油,脂麻油也。有黑、白二色。菜子油、落花生油,麻貴時,以和香油亦可食。蓖麻油,煮糖用之。」可見在清康熙末年,已以植物油為主要食用油,有芝麻油(即香油、脂麻油)、菜子油、落花生油等,而芝麻油可說是台灣移民最早的烹調植物油,這與當時普遍種植油脂作物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
十九世紀初期,台灣農業開始發展,植物油榨取的種類及其技術改變的並不多,當時食用植物油類主要是花生油及芝麻油,值得注意的是,種植花生作為榨取油脂的原料的面積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,至日治時期更是成為最大宗的食用植物性油脂。

根據道光三十年的「水仙宮重修碑記」可瞭解笨港在清領時期,應有三十家以上之油車商號,全盛時期甚至達百餘家。當時各地食油商人以笨港所報花生仁、花生油行情做為當地交易的基準價格,可知北港在台灣食油市場所佔之地位。

日治時期的發展概況

日治時期「農業台灣,工業日本」台灣經濟起飛,以農業為主,為供應日本工業所需之原料,因笨港之聚落發達並有一定產量的原物料,便促使北港油業走向工業化。

日治時期台灣榨油工業在技術及設備上並無重大進展,多停留在舊式木械式榨油設備,及人力或獸力操作階段,直至中日戰爭爆發前後,才有新式榨油設備的引進(不普及)。台灣之榨油工廠最多的時期為中日戰爭前,昭和十年(1935年)為693家,之後因戰爭的爆發,戶數明顯減少,1943年後更無完整統計數字。

北港油發展史

雲林縣北港鎮的古地名為「笨港」,笨港因顏思齊、鄭芝龍等人的登陸(明天啟元年,1621年),促使福建沿海居民紛紛前來開墾,為笨港聚落的形成奠下基礎。由於墾民必須由笨港登陸,才能再往內開墾,因此許多日用品、農具,甚至牛隻及車輛等,都必須在此採購,而內陸的農產品及原住民的鹿皮也都在此交易,街市因而日益繁榮,成為當時台灣中南部的對外門戶。

《諸羅縣志》卷二〈規制志〉街市篇記載:「笨港街,商賈輳集,台灣近海市鎮,此為最大。」笨港是當時僅次於府城台南的大都會,有「小台灣」之稱及「一府二笨」之諺語的流傳。清乾隆十五年(1750年),笨港遭颱風侵襲,笨港溪氾濫成災,溪流改道,笨港街一分為二,形成笨港「南街」(在笨港溪南岸)、笨港「北街」(在笨港溪北岸),笨港「北街」即為今日的北港。

在光緒二十年(1894年),由倪贊元所編輯之《雲林縣采訪冊》對笨港之繁榮景象亦有一段敘述:「北港街:即笨港,因在港之北,故名北港。……郊行林立,廛市毘連。金、廈、南澳、安邊、澎湖商船常由內地載運布疋、洋油、雜貨、花金等項來港銷售,轉販米石、芝麻、青糖、白豆出口;又有竹筏為洋商載運樟腦前赴安平轉載輪船運往香港等處。百物駢集,六時成市,貿易之盛,為雲邑冠,俗人呼為小臺灣焉。」笨港是雲林地區最重要的進出口管道。

北港自古即為台灣食用油製油工業的重鎮,附近在清朝就盛產芝麻,並有以「麻」作為地名,如「麻園寮」(今新港)、「烏麻園」等,可知油脂作物的種植極為普遍,麻油遂成為其特產;雲林縣花生的種植主要在北港附近及沿海鄉鎮,因土壤以砂質居多,最適合栽種花生,此地的花生仁大且油量多,除食用及加工成其他食品外,以製作花生油為最大宗。

一個地方傳統工業的興起多與當地的物產有關,因為原料取得方便。除此之外,若加上交通的便利,更是造就其工業的蓬勃發展。台南、北港、鹿港、芳苑等地至今仍有不少傳統製油廠,除因當地是油脂作物適宜栽種之處外,在清朝時期,這些地方都是台灣重要的貿易港口,讓油脂作物及油品交易通暢,甚至有以油作為主要貿易商品而形成的郊行出現,造就當地蓬勃的製油業。雖然其榨油設備與今日相比極為簡陋,只有木製油車,但卻是今日現代化製油業的基礎。而日治時期對榨油業,包括原料及油脂之產量的詳細調查,發現台灣在主要植物食用油脂,由芝麻油轉為以落花生油為大宗,至日治後期大豆油也漸與落花生油並駕齊驅之轉變,讓我們可更進一步瞭解台灣榨油業的發展情形;日治後期,中日戰爭爆發前後,台灣總督府為配合軍事所需,引進較新式之榨油設備,讓台灣食油工業之設備有所更新,而經營型態漸漸轉為企業經營,奠定戰後台灣榨油工業發展形式。

© 2023 北港油街角博物館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